中國生態大省青海治沙40年: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1-09-10 17:41 回復:0 關注量:258

伴著8日最后一縷陽光,守望了克土治沙區11年的華什才結束了當天的巡查。


  “剛來克土時,到處都是沙子,青海湖邊風大,沙子吹得到處都是,房里、鍋里、碗里都是。”華什才說,現在好多了,風雖然大,吹起來的沒有沙子了,只有治沙人的帽子。


  克土沙區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占青海湖沙漠化總面積的57.6%。全境被祁連山國家公園覆蓋,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態水系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被列入中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和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



  從1980年起海晏縣對克土沙區實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和生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9.9萬公頃減少到如今的6.6萬公頃。沙區的林草綜合覆蓋度達到30至40%,局部地塊覆蓋度達到85%以上。


  海晏縣林業站工程師石德榮是第二代治沙人,從2002年參加工作就常年吃住在克土,望著成片的黃沙,跟著第一代治沙人治沙、植樹,親眼看著綠色將沙漠占據。


  “每年4到6月,我們就會向沙漠邊緣推進草方格,用鐵鍬在沙土上挑出淺溝,畫出一個接著一個的方格,將麥草均勻鋪在溝中,再拿鐵鍬把麥草戳進沙子中。這樣,麥草拼成的方格間栽下的新苗和草種才不易被風沙帶走。”石德榮說,“你看這一片綠色就是大家為江源生態打下來的‘江山’。”



  通過40年的不懈努力,克土沙區外圍鎖邊林已形成規模,筑成了一道堅固的“綠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擴大和蔓延,維護了青海湖核心區域的生態安全,保障著青藏鐵路及環湖東路的暢通運行。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是黃河上游重要生態保護區,境內黃河總長174.58公里,也是中國防沙治沙重點示范縣之一,全縣沙漠化土地面積達342萬畝,占該縣總面積的34.2%。


  上世紀中期之前,這里的黃沙頭及木格灘周邊沙漠每年以5到15米的速度蔓延,每年吞噬近3000畝草地耕地。



  貴南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譚明生從1993年就來貴南縣治沙。“七八個人在黃沙頭扎了個帳篷,白天走路勘測,晚上回來規劃。那時候年輕,專業又是防沙治沙,興致很高,一點都不覺得累,我們就是要在沙漠里種樹。”


  那時,周邊的農牧民面對風沙“節節敗退”,沒有人相信這里能種樹。“兩年左右,樹真的活了。周邊的牧民陸續開始自帶帳篷和生活器具,駐扎在黃沙頭,跟我們植樹。”譚明生說。


  25年來,貴南縣累計投資14.5億元人民幣,完成人工治沙造林110萬畝,封沙育林草50萬畝,工程固沙19.9萬畝,治理沙漠化面積178.9萬畝,筑起了長達300多公里的“沙漠綠色長城”,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96年前的2.6%提高到19.24%。



  “十三五”期間,青海省完成防沙治沙57.4萬公頃,沙化土地年均減少1.14萬公頃,荒漠化土地年均減少1.02萬公頃,重點沙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副司長胡培興此前表示,被稱為“地球癌癥”的荒漠化,威脅著全球三分之二的國家和地區、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在全世界,每天約331平方公里土地退化為沙漠或荒漠,導致13億美元經濟損失。


  長期以來,中國在荒漠化防治領域堅持依法防治、科學防治、綜合防治的方針,實行國家主導、地方負責、社會參與的治理模式,采取政策、法律、科技、行政等措施,持續實施京津風沙源、三北防護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方網站公布第五次荒漠化監測成果顯示,中國荒漠化面積由20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