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一片黃沙,還一片綠洲:科爾沁沙地里的“依蘭林傳奇”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1-09-10 17:40 回復:0 關注量:228

一場透雨過后,烏云在潰退,云縫中露出瓦藍瓦藍的天空,太陽射出了金箭似的光芒……

這天是公元二零二一年七月一日,在內蒙古通遼市約6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發生了一件看似很小、卻又很大,看似平平常常、卻又非同凡響的事兒。一大早,寧靜的百興吐嘎查沸騰了。忙碌著的村民們放下手頭的活兒,紛紛趕到村委會。村委會院落正中,大紅的條幅格外醒目,上面“通遼泰來集團慶祝建黨100周年主題黨日活動暨萬畝依蘭林捐贈儀式”的字樣吸引了十里八村的人。

20年前,這里風沙肆虐,苦楚貧瘠;20年后,這里四時鳥鳴,富庶祥和。這里,靠什么造就了綠色傳奇?

(一) 風沙頻襲

站在通遼市科左后旗百興吐嘎查的村口向東眺望,萬畝林海翻卷著波浪,那一汪綠色直通天際。包圖木勒不禁想起當年那個坐落在沙窩里的小村子,全村2.2萬畝土地面積,1萬畝是流動沙丘。一塊塊巴掌大的耕地七零八落,沒有綠色生機,只有滿目荒涼。包圖木勒是通遼泰來集團董事長,同時也是“全國優秀少數民族經理”“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的獲得者。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經常出差進京,每次遇到刮沙塵暴天氣,經常有同行們戲言:“都是你們內蒙古刮來的?!边@讓包圖木勒感覺像“背黑鍋”一樣難受,又無力爭辯。

風沙,又是風沙,刮不完的風沙,趕不走的風沙!

據《內蒙古地區沙塵暴的分布特征》記載,1993-2000年,內蒙古中西部地區連續7年發生20次沙塵暴,許多地區已失去生存條件。沙塵暴不僅對內蒙古造成嚴重影響,還涉及京津冀地區。

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下發了“雙百萬”京津北綠色屏障工程實施方案,即百萬家企事業單位共植百萬畝京津北綠色屏障。這項集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系統性于一體的宏大工程全面啟動,一呼百應。

彼時的包圖木勒像發現新大陸一樣,一個長久的計劃在他的腦子里形成。

“種樹!改變家鄉的生態環境?!卑鼒D木勒此言一出,就遭到了親友們的反駁:“種啥樹???干好你的本行得了,別自討苦吃?!薄叭绻銓嵲谙胱龉?,完全可以捐資助學,或者捐款貧困地區,只需要拿錢就行,省心!”

搞生態建設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向漫無邊際的沙漠投錢,往往會像打水漂一樣連影子都見不到。對此,包圖木勒比誰都清楚,可是他認準的事兒,九頭牛都拉不回來。

“一是選在科爾沁沙地腹地的科左后旗,二是風沙特別需要治理的嘎查,三是遠離公路,不便于參觀,不做面子工程。”集團董事會上,包圖木勒提出承包沙地的三個“必須”,五位老搭檔不謀而合。

炎炎夏日,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蘇木百興吐嘎查所轄的自然村呼和瑪尼的一戶農家小院里,大柳樹枝繁葉茂,喜鵲在枝頭歡快地叫著,大黑狗悠閑地搖著尾巴。

“沒有泰來集團,我們這個村子早就不存在了?!?8歲的老村支書哈達巴雅爾憶起舊年往事,先是咧嘴一笑,繼而淚目閃過光芒。

那一幕深深烙在老人心底——

那是2001年4月3日,七八個青年人俯低身子在沙窩里跋涉著,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地行進。

這一天,泰來人的身影正式鐫刻在呼和瑪尼的歷史年鑒上。20年后,已是花甲之年的包圖木勒,依舊身形挺拔,表情堅毅,目光里卻流淌著似水的柔情——他是深愛腳下這片土地的,即使它貧瘠?!爱斈?,市旗兩級團委以及當地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帶領我們一同起進村選址時,當天風沙飛舞,遮天蔽日,人幾乎睜不開眼睛,只能憑感覺朝著大概方向走。”他回憶說。車剛到村頭,漫無邊際的黃沙就給一行人來了個下馬威。豐田4500深陷在沙丘里,奮力咆哮著,卻無法掙脫,一行人只得下來推車。

天地混沌的場面,嗆得人無法呼吸,沙粒打疼了皮膚,人被搞得灰頭土臉。

茫茫沙丘里,隱隱約約的一間間民房像一個個衣衫襤褸的孩子蹲在那兒,遠看寒酸無助,近看觸目驚心。眼前的景象,讓包圖木勒想起了大西北茫茫戈壁灘!

“距離通遼城不過百公里,竟然還有這樣仿佛與世隔絕的地方!”風塵仆仆的包圖木勒站在這片沙丘上,感覺胸口很是憋悶。腳下這渾黃的萬畝流沙,該如何規劃?

“要不選個離公路近點兒,或者路好走的村子?”旗里的幾個人善意提醒。

“不!就選這!”包圖木勒二話不說,直奔村里。

“治一片黃沙,還一片綠洲!”這是泰來人寫在茫茫科爾沁沙地上的錚錚誓言。

(二)沙進人退

淚是咸的,汗是咸的,水也是咸的。

傳統、落后、閉塞,是呼和瑪尼的底色。

在村里,我們聽到了一個又一個這樣的故事。

呼和瑪尼是個很吉祥很美好的名字,蒙古語意為“藍色的佛珠”。相傳很久以前,有個得道的高僧途經此地,把一粒佛珠遺落在這里,便化為一片綠洲。

“我小的時候,推開家門就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草甸子,野兔野雞跑來竄去,后來樹沒了,草也禿了,風沙越來越大。只要睜開眼,滿眼都是沙,窗臺上、頭發里、鼻孔里。每次刮大風,簡直要把房蓋抬走了。有一次刮沙塵暴,牛跑丟了,等第二天找到時,牛被埋在沙子里,只露出四條腿蹬空?!崩现_巴雅爾嘆息說。

如果不看歷史資料和聽當地人介紹,幾乎無人相信這片枯干的土地也有過它的青春。

20世紀50年代末,科爾沁沙地僅占沙地總面積的20%,80年代末已擴張至77%,躋身中國沙地之最。

氣候干旱、肆意開墾、過度放牧——無論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總之,昔日的沃野草原幾乎被狂躁的“沙魔”吞噬了。由于生態遭到破壞,天上飛的喜鵲、地里跑的野兔早已沒了蹤影。

“到了春天,地里的種子剛剛發芽,一場大風沙過去,小嫩苗就被刮死了,需要重復播種兩三次。為了對抗風沙,村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用破鍋漏盆把秧苗扣上,這樣才能不讓風沙毀掉珍貴的嫩苗?!惫_巴雅爾老人一說三嘆。當年種地要兩家合伙種,你出犁杖,我出牛。一畝地頂多打三五百斤糧,村里人活命全靠國家的救濟糧……十里八村一聽呼和瑪尼都撓頭,只見姑娘嫁出去,不見媳婦娶進來。

彼時,呼和瑪尼村的交通條件極其不便,進村無路可走,出村必須結伴而行。遇到大風天,更是走一步退兩步,30多里的路,要步行三個多小時才能看見公路。村民們形容,去鎮上買油鹽醬醋比上五臺山還費勁。村里有不少老人一輩子沒走出過沙漠。

最可怕的是狂野風沙還會玩“飄移”。幾年的光景,流動的沙丘就跑到了村頭。

有一年冬夜,哈達巴雅爾的大姨子突然發病,頭疼難忍,他趕緊套上馬車,瘋了一樣掄圓了鞭子,吭哧吭哧走了兩個多小時才趕到鎮里醫院,人已經不行了,醫生給出的診斷是腦出血。30多歲的年紀,扔下一家老小,就這么不明不白地走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旗里和鎮上也曾幾番治理風沙,奈何無濟于事。良禽擇木而棲,干脆散了吧。

于是,走的走,逃的逃,村民們投親靠友,搬遷他鄉。上百戶人家的小村最后只剩下30戶,無處投奔的村民,只能望沙興嘆。

(三)人沙大戰

治沙,刻不容緩!2001年4月10日,包圖木勒帶領泰來人正式進駐沙漠,沉睡的小村驚醒了。

“來這鬼地方干啥?白種樹,可能嗎?”

“肯定是村委會合伙把土地賣了!”村民們七嘴八舌,一百個不信任。也有人潑冷水,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神仙來了也白搭。

當天,村民大會開在了村支書哈達巴雅爾家。低矮的小土房里,炕上地上擠滿了人。對村民們的質疑,包圖木勒坐在炕頭上,從政策的解讀到恢復生態的利國利民,從防風固沙到重建家園,再到企業投資生態建設的初衷……“往最小處說,你們把沙地承包給我們,我們在改善生存環境的同時,村里還有一定的經濟收入。”包圖木勒兩個小時的解釋,說得口干舌燥。村民們顧慮漸漸打消了,氣也順了。

只有將綠色的籬笆扎緊實,才能將風沙與荒涼阻隔。

泰來人買來鐵絲網和木樁,帶著開溝機進軍不毛之地。機器轟隆隆的響聲驚醒了沉睡的荒漠,風沙卷起犁開的浮土,如同戰場的硝煙。指揮人員手拿小旗,頻頻擺動,口中的哨聲陣陣鳴響。

這是一道生命的籬笆,發展的籬笆,既需要沉下心來,又需要抓緊時間。

包圖木勒像一位將軍,前方猶如有百萬雄兵!他排兵布陣,給萬畝沙地劃上網格。開溝機開出一行行一米多深的壟溝,然后在溝里再挖坑栽樹。遠遠望去,茫茫沙漠上,一行行壟溝如五線譜一樣,一棵棵小樹苗如音符點點律動,無比壯觀。

這“陣勢”讓村民們頓時開了眼界:“現代化種樹真有招兒,溝里種樹,樹苗像是蹲在戰壕里,沒個刮走。”

在窮了幾輩子的村民們看來,沒有什么能比實實在在過上好日子的希望更讓他們心動。一時間,全村男女老少全家出動,老人拄著拐杖走出家門,婦女背著嬰兒上陣……挖坑的、栽樹的、澆水的,家里的飯盆、洗臉盆、水桶、水瓢全都派上了用場,一場全民治沙戰役打響了。

包圖木勒沒有采取整體承包招標的形式,而是將全村男女老少組織起來,投工投勞,按勞取酬。這樣一來村民有了收入,也是為了喚起每一個村民的參與感。這是呼和瑪尼村自大包干以來的第一次集體勞動,人人心勁高漲。全村男女老少苦戰一個月,在綿延沙地里栽下一排排新綠。

同年,泰來集團旗下哲里木金店自創品牌“依蘭”首飾成功注冊,這片林地因此得名“依蘭林”?!耙捞m”在蒙古語意為戰勝,泰來人由此邁出戰勝“沙魔”的第一步。

茫茫的沙海,水貴如金,為了充分利用水源灌溉“依蘭林”,泰來人投資打井,向貧瘠的沙漠發起進攻。村民們心里的一桿秤稱出來了:這些人是來干實事的!

忙過植樹季節,包圖木勒自掏腰包,花了7000元雇來鏟車和十幾名幫工,浩浩蕩蕩開進沙漠,聽到信兒的村民拍手叫好。推土機艱難地從一個沙丘推向另一個沙丘。推土機過后,是一片如氈如毯的平地……經過10多天的鏖戰,一條3公里長的砂石路打通了。有路可走啦!全村像過年一樣熱鬧。路雖彎彎曲曲,但從中也讓人們看到了通向外界的希望……

(四)綠富同興

一個人走的路越多,是不是就更愛回首過往?

沒有確切的答案。有人沉湎過去,用拍著胸脯說“當年勇”來彌補現實的缺失;而有人回眸曾經,是為了對比當下,為將來的遠征積蓄能量——顯然,包圖木勒是后者。

沙漠荒涼,但包圖木勒的人生并不荒涼。在他身后,有一支有情懷有擔當的團隊作為強大后盾。

生在農村,上過大學,當過教師,作為依蘭林項目負責人,集團董事、文化總監阿拉坦熟悉草原、熱愛草原,更明白“人近癡狂心專,愚公老朽能移山”的道理,一身書卷氣的他骨子里有著一股不達目標不罷休的倔勁兒。

從進村的那一天起,他就開始購買林業方面的書籍,請教林業部門的專家和朋友。幾年下來,阿拉坦成了半個行家。長期與沙漠打交道,他不僅摸清了它的脾氣,還知道根據土壤和沙丘的方位,確定哪些地方適合種錦雞兒、黃柳條、沙蒿、灌木……對沙地上成活的每一棵樹,阿拉坦像對待孩子一樣憐愛。他每次走進林子,總會情不自禁地看看這一棵,摸摸那一棵。他聽慣了草叢中的蟋蟀聲、枝頭蟬鳴和林間簌簌的風聲。這是一首動聽的交響樂,這是他聽不夠的草原晨曲。

那時候,阿拉坦和副蘇木達王欣、村主任蘇木勒、公司駐村員工張寶成幾個人經常聚在村支書哈達巴雅爾家。司機起早去烏丹塔拉林場拉樹苗,回來已是半夜。一聽外面有人喊樹苗來了,幾個人趕緊跑出去卸車。卸完之后還要清點樹苗,一捆樹苗是100棵,有的一捆缺十棵二十棵,不夠數的下次再補上。清點完還要挖坑把樹苗埋上、澆水。那時他們年輕氣盛,忙活到天亮,直接上山種樹,真不知道啥叫累。搬運苗木上沙坨子,騾子無法走,只能靠人肩扛。

當一個人深感社會的需要,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巴不得把全部熱能放射出來的時候,這個人是最幸福的了。

夏季,草原狂烈的風沙在阿拉坦那白晰的臉上胳膊上鍍上一層紫銅色油彩。穿越茫茫的沙丘,熾熱的太陽無遮無攔,烤得地表溫度足有五十多度,查看鐵絲網圍欄和樹苗成活率時,一趟走下來,阿拉坦和張寶成二人的鞋子里灌滿了沙子,腳被燙得起泡。

當看到樹苗發芽了,吐出嫩綠。阿拉坦興奮得夜里睡不著覺,一株株小樹,在他眼前幻化成一片片綠色的海洋,他笑了,笑得那么愜意。

是??!一切都在變,都在朝著令人欣喜的方向轉變。

2004年,通遼市委統戰部、組織部,通遼市工商聯在全市范圍發起以選派優秀非公有制企業家到嘎查村擔任名譽村主任,履行社會責任參與新農村建設。包圖木勒首選呼和瑪尼,他要讓這片荒涼的土地開出七彩。

他首先為村里農田打機井、接電,電壓足了,一盞明燈點亮在百姓的心上。隨后,他又為呼和瑪尼村爭取50萬元資金建牛舍,發展養殖業。由此,家家戶戶開始比賽似的養起了牛,很快就形成了養殖規模。

在包圖木勒看來,沙漠、陽光的潛力遠未被利用,應該大力發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沙產業。他為村民打機電井、節水節肥、開發農田種沙地水稻,同時帶領村民制作奶制品,并注冊“呼和瑪尼”奶制品商標……

最貧瘠的土地上,種下科學和信仰的種子,農業不再是憑老經驗、老思維。泰來人帶領村民們發展林下經濟,種綠豆、種黃豆、種黑豆……滿地農作物蓬蓬勃勃長起來了。

每年的植樹節,泰來集團還會組織員工帶著鐵鍬,背著面包榨菜火腿腸,前往依蘭林植樹。在一次次集體活動中,年輕人愛上了這里的樹、這里的人,也找到了與這片土地之間深情的聯結。

端午節、中秋節,員工們與村民們一起聯歡,共同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村民們端來自制的奶制品和雞蛋……在來來往往、說說唱唱、聚聚聊聊中,彼此加深了情誼。

為了讓村里的年輕人走出閉塞小村,集團董事會決定,呼和瑪尼嘎查初中學歷以上的年輕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到哲里木金店和德克士餐廳就業。

金星是呼和瑪尼第一個走出小村的年輕人。不會說普通話的他進城后,集團辦公室主任吳仁娜成了他的漢語老師。他在德克士快餐店第一次出去送餐時,居民樓道里的感應燈一跺腳就亮,這讓他倍感新奇,回到村里,他把這個新鮮事兒跟村里人講了個遍。

從走街串巷的送餐員到走南闖北的客車司機,金星的人生路越走越寬。

從治沙,到致富,呼和瑪尼小村也在脫貧的路上變了樣。

(五)生態畫卷

人類以善相待,自然敬之以禮。如今的依蘭林,似一道抵御風沙的綠色長城,更像一汪綠意蔥蘢的林海。林海招來了云,蓄住了水,昔日干涸的小村 “活”起來了。

當年,村里人出門無路可走,如今,村里大多數人家都買了小汽車;

當年,村里電壓不穩定,電視看不了,如今,泰來人把電拉到了家家戶戶,夜晚的小村如同掉下一片星星;

當年,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僅為1580元,活命靠國家救濟,2020年的人均純收入22956元……

呼和瑪尼成了聚寶盆。

搬走的村民回來了,當年種下的楊樹長高了,錦雞兒、沙柳壯實了,文冠果成活了……野兔、野雞、狐貍等野生動物自由自在。曾經寸草不生的萬畝沙地,如今林草覆蓋度已達到95%以上。

有人算了一筆賬:當年種下的22萬棵樹,超過12萬棵正值青春,其中兩萬多棵樹已成材??茖W研究表明:樹木每生長1立方米的蓄積,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林子每年成長,是一筆可觀的綠色存款,至于向 “雙碳”目標發力,所實現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更是無法估量。

二十年來,泰來集團造林投入的人力物力可以忽略不計,僅資金便有近百萬元。他們,在科左后旗,在百興吐嘎查,在呼和瑪尼村后的那片大漠里,種下的不只是綠的樹、青的草以及斑斕的風景,還有一種信仰,一種無形的價值觀。村民們把它記在腦子里,裝在心中,踐行在行動上。

“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睆臍Я址拍恋街紊撤N樹,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從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二十年的實踐,人們慢慢掂出了生態的分量,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蹚出了一條正道。

“中國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在生態環境脆弱、土地沙化嚴重的地區開展減貧工作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他們在改善人居環境和生產條件的同時,積極探索生態產業化路徑,培育主導產業,讓貧困人口可以獲得長期的、可持續的收入?!?019年5月15日,意大利羅馬,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上,作為首批入選最佳案例,這里的生態扶貧經驗,被聯合國官員盛贊。止沙生綠,像依蘭林一樣,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征途上,通遼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通遼人要走的路還很遠很遠。

有了綠水青山,還要金山銀山。通遼人的綠色夢,與中國夢同行!

離開小村,車行原野,極目遠眺,目不暇接的茂盛排山倒海地涌入眼底。夏日的科爾沁大地,芍藥花開了,薩日朗花怒放,滾著露珠的馬蓮花骨朵隨風搖曳,無邊的林海浩浩蕩蕩,林間的山雀、布谷鳥縱情鳴唱,歌頌著生命的美好。草原深處,一條清澈的小河,緩緩地、蜿蜒曲折地但又無比堅定地流向遠方……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